2024-03-22 11:11:20 湘潭人事考试网 //hn.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热点6: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与时代融合
【热点链接】
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要物质富裕,也要精神富有。“德治”是儒者提倡的社会治理方案,旨在让百姓知晓性德之美善,依循仁、义、礼、智、信的美好性德而行为,以优良的民风营造和谐的社会治安。《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感叹以德化民、如沐春风的治理模式,“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用政令、刑罚实施治理,百姓只是害怕受罚而不为恶,未从内心止恶扬善;用道德教化百姓,用礼仪来整饬百姓,百姓知晓是非善恶,具备羞耻心,则端心正意,谨言慎行,所以儒者提倡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德治国如同北极星一样居于一定的位置,众星都环绕着它。
2.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2023年的两会上,五位全国政协委员就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等问题答记者问。在现代社会里,生活节奏太快,我们通过网络接受的多元文化太多、信息量太大,又是处在一个高科技时代,这使得我们跟传统文化渐行渐远。尤其是青少年这一代,他们似乎关注更多的是“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学习钻研更多的是四六级的英语单词,疯狂追逐的是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如何让青少年亲近中国传统文化便是全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
【政策理论】
1.背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开创德性伦理,是中华文化创造力、价值力、向心力的核心部分,如果以车轮比喻勇毅前行的中华文化,德性伦理则象征着车轮构造中的轴心部分,在车轮的诸多部件中纹丝不动,不会随着车轮一起转动。
德性伦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钦定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部目录中,集中诠释德性伦理的书籍归于经部,收录了儒学“十三经”。中华德性伦理思想由孔子开创,包含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友善、仁爱、正义、守礼、智慧、诚信的美好性德。“经”者,原意是织物上纵向的纱或线,引申出历久不变之义,德性伦理指向人心,决定了人行为处事的价值取向,具有超越时间和历史的理论维度。中华文化的德性伦理立足于个体的修身实践,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德性伦理的广大无际,由修身推广至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精微之处,又反观自身,关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心动念。孟子从仁、义、礼、智“四端”起论,启发个体天性本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文化就构建了独树一帜的德治政治文明、和乐礼乐文明、诚信商业文明等以德性伦理为中心的社会交往之道。
2.意义
中华民族孕育了灿烂的文学、诗歌、小说、曲词艺术作品,在《钦定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部中归类于集部书籍,是中华文化自信前行车轮印刻出的美丽车辙。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书写中华大地上的慷慨大义、喜怒哀乐、人间百态,通过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诉说着情感的典雅艺术。
《四库全书》集部以《楚辞》开篇,首倡爱国主义精神。《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面对社会黑暗腐败,屈原满怀愤慨和不满,自述身世、遭遇、心志,歌颂了坚持真理、不愿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被流放后,三年不能和楚王相见,虽竭尽智慧效忠国家,谗言谤语却把他同君王阻隔。那些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祖国的炙热情怀。《楚辞》创造了新的诗体,与《诗经》成为并峙的文学丰碑。作为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在诗坛开创了“浪漫主义”诗风,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发展进程中,为后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与艺术滋养。
3.现状及原因
我们传统文化内涵深刻,有五千年历史,自秦汉有较为完整的历史记载算起,也有着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此过程中民族不断融合变迁,更进一步促进了民族文化繁荣,传承过程中部分文化完全消失、部分文化不完整,但所遗留存下来的仍然体量巨大,这些文化经过时间的筛选,所遗存下来的多为优良文化,但也有低俗文化。
(1)教育多年来对传统文化重视不够。我国多年来的家校教育中,家庭教育多以提前知识教育、才艺学习为主,中小学阶段虽有涉及传统文化,但涉及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入,只做简单常识普及;后续高等教育与传统文化相关专业的占比小,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都不够,载体也比较单一,相较于我国庞大的人口,传统文化的人才十分稀少。
(2)缺少传统文化传承人。部分非遗文化及民俗文化培养传承人是一个长期且漫长的过程,例如中医、戏曲,现在生活节奏快,唯学历论、结果论、成绩论,在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下,当代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学习传统文化相关技艺、知识,这对于传统非遗及民俗文化传承造成巨大影响,致其式微甚至传承难以为继,部分传统文化传承青黄不接,濒临断绝。
(3)部分民众不能理性看待传统文化。部分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过于神圣化,缺乏平常心,将一切与其相关的标准都奉为圭臬,不仅自己不作出丝毫改变,而且还要将此想法强加于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文化融入时代元素;另外,极少部分群众受外来文化冲击,思想上完全不认可我国传统文化,将其全盘视为糟粕,崇洋媚外,缺乏民族文化自信心。
(4)传统文化市场过度商业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企业家、商人一味追求文化的商业价值,不考虑文化的精神属性,唯利是图,肆意攫取文化市场超额利润,导致传统文化市场的恶俗化、低级化。如现代网络恶搞版的“虎啸山林”“千里走单骑”图,哗众取宠,已经丧失其文化属性。其产生的主要原因:部分人价值失范、信仰崩溃,过度的商业化将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都汇集一处,泥沙俱下;人民群众现阶段又缺乏相关辨别能力,两者共同作用导致了传统文化的过度市场化。在坚信我国文化繁荣昌盛的自信前提下,当客观意识到实现文化的繁荣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过程中也会面临种种阻力,传统文化发展繁荣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但是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是曲折向上的,我们只有谨守初心、砥砺奋进,尽快在社会层面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才能加快这一目标的实现。
4.对策及建议
(1)以中华传统节日为抓手,在社会上营造国学氛围推出“我们的节气”系列文化活动和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活动等。在传统节日前后宣传相关文化,如常见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和部分群众了解不深的节日,如寒食节、中元节,以及少数民族相关节日,如开斋节、泼水节,通过这些传统的节令风俗可初步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等,感悟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例如,端午节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纪念屈原活动,宣扬对国家民族的忠心、气节。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要以社会民间团体力量为主,政府相关部门多加引导,做好把控,以持续激发民间社会团体的内生动力,培育相关领域人才为目的,同时注意对所涉及相关产业企业、资金、流程严格把关,最大可能杜绝过度商业化。
(2)加大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比重。一方面压缩现有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篇目数量,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托权威教学研究机构组织编写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分编学前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分册,从小培养传统文化;在高等院校设立孔子学堂,开设琴、棋、书、画、诗、礼课程培育“六艺”技能,通过广大学生群体向社会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传统文化现代化创新。传统文化是一个不断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增量。例如,中国古代从“和为贵”“无讼”理念出发,对社会纠纷偏重采用调解的方式解决,现在被创造性转化为人民调解制度,创造性地发展为ADR制度(即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中国古代从“仁至义尽”理念出发,规定了斩监候、绞监候制度,现在被创造性地转化为死刑缓期执行制度。马克思说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也就是说文化的核心是人,是由人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东西,一切文化都是属人的。随着历史的进步,人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在不断进步,传统文化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具有新的内涵。因此传统文化现代化创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对于与时代不符的优良传统文化,应根据其本身特点结合时代特色进行创新,例如传统服饰受限于工艺以及时代习惯,部分设计并不十分符合现代习惯,应用更为先进的材料、工艺进行改良,使其更为贴合人体结构;另外,制造传统服饰工艺复杂,材料成本高昂,现代工艺材料相对造价低,生产便利,已广泛使用,但是部分人仍坚持从传统,因循守旧不做改变,对此要客观引导,消解对立情绪,随着时间推移,不符合时代的将会逐渐淡出时代。
(4)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人。对于传承难以为继的传统文化,一是要政府相关部门在社会层面广泛宣传,提升其社会知名度,吸引有志于此的新鲜血液加入。二是要财政部门划拨资金,提高从业人员待遇,留住人才并吸引人才;三是对于少数传承濒临断绝的传统文化一定要做好传承维系工作。要对相关内容进行电子留档,并根据各地现实情况在各地院校设立相关学院、开设相关课程,维系其传承不绝。同时,各地要结合实际,加入本地民族文化、产业文化各地等内容,为其注入活力。
【知识运用】
1. 数字人是指运用数字技术创造出来的、与人类形象接近的数字化人物形象。近些年,类似“数字梅兰芳”等数字人生动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活力与升级,引发社会大众的热议。对此,你怎么看?
2. 以央视为代表的媒体不断探索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之路,走出娱乐“丛林”,让“综艺荧屏上出现了一场不期而遇的文化风潮”,古老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并带动热潮,对于文化类综艺节目越来越受欢迎,谈谈你的看法。
3.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对此,你怎么理解?
4. 为增强群众文化自信,社区准备开展“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主题活动,作为负责人,你会如何有效地开展此次活动?
(编辑:hnhuatu08)上一篇:湘潭人事考试网_2024湘潭公务员考试笔试成绩查询入口
下一篇:没有了
20000
每日阅读20000+
粉丝20000+
每日转发
华图官方微信
报名电话:0731-85222299 0731-89901259
微信号:18900703720
报名地址:长沙市 芙蓉区五一大道新华大厦四楼华图教育
报名网址:hn.huatu.com/